为什么粮食产量总体上升,农民收入却下降(二)

《需求》→《供给》→《均衡价格》→《弹性分析》→《政府干预》 #####这次要说“供给”

####供给:在某一特定时期内,对应于一个给定的价格,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被称为该价格下的供给量

注意关键字,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。

比如疫情期间,大家都会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售卖口罩,但其实他们手里根本没有口罩,他们只是想先收集有多少需求量,然后拿着这个需求量去跟口罩供应商去压价钱,好从中获取差价赚钱。

更有甚者,收取买家的高价钱,找借口不发货,实际上在等口罩产能上来之后买入便宜口罩,进而再发货给买家牟取暴利。

这些人愿意提供口罩,但是没有够提供口罩的能力,这就不能算入口罩市场的供给量。

再比如疫情期间有人利用自身便利条件,大量囤积口罩不愿出售,视同胞如牲畜,因为他们知道手里的口罩在短期内一定能够大幅升值。

这些人有提供口罩的能力,但是不愿意提供口罩,也不能算入口罩市场的供给量。 被疫情和经济摧残的人们 - 图片来源网络

####价格如何影响供给量

在上一篇中,我用 Uncle Beijing 的例子说明了价格对需求的影响

这一篇中,先让 Uncle Beijing 后台休息一下,换上三里屯的煎饼师傅们的例子,来说明价格对供给的影响

例子:

北京三里屯有煎饼卖家A,B,C,D,他们的煎饼原材料成本和工作时间都不相同,因此导致获利不同。

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的成本是不同的 供给量 = 工时 x 效率 利润 = 供给量 x (售价 - 成本)

注意!假设所有煎饼摊卖的煎饼都是一样的,也就是色香味一样,假设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煎饼售价都是一样的,这样的设定有利于剥离干扰项,只分析价格对供给的影响。

请尝试接受这种设定,就像调试调音台一样,如果你想了解某个调节器的各个频段对声音的影响,就必须保证其他调节器保持不变,否则你的分析将异常困难。 调音台

A,B,C,D组成一个煎饼协会,称“北京三里屯煎饼协会”,他们为了提升煎饼的利润,决定一起抬升煎饼价格,从原来的6元提升至10元。

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是市场反应。

注意!假设所有煎饼摊生产出来的所有煎饼都能卖掉,这样的设定有利于只分析价格对供给的影响。

####一、价格上升,市场的反应

#####反应一

煎饼卖家A的反应首先是得加快生产效率,因为生产更多的煎饼,意味着挣取更多的利润,方案就是增加人手,把家里作保安的老爹也叫来帮忙(做保安每月收入4000元),并许诺每月给老头8000元分红。

做保安的老爹之所以会放下轻松的工作来陪A来卖煎饼,是因为他们的卖煎饼的机会成本更低。 #####机会成本:为了得到某种东西,而必须放弃的东西。 老爹现在面前有两个选择: **做保安:**4000元/月 **卖煎饼:**6000元/月分红 机会成本不但要考虑显性条件,还要考虑隐性条件。卖煎饼比做保安累多了,所以卖煎饼的收益在原8000元/月的基础上 - 2000元。 (有人可能会说 - 1000 或者其他什么数字的更合理,特说明,-2000元只是我的主观判断,-1000元也是你的主观判断,没有绝对的对错,谁的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是由各自掌握的“情报”和“分析方法”决定的。在实际生活中,数值更准确的一方更容易在经济活动中受益。)

如果选择继续做保安,将不能获得卖煎饼的月分红6000元,所以老爹选择做保安的机会成本就是6000元。

如果选择卖煎饼,将不能获得作保安的4000元,所以老爹选择卖煎饼的机会成本就是4000元。

因为卖煎饼的机会成本比做保安的机会成本低,所以老爹选择卖煎饼是明智的。

其次,卖家A要减少休息时间,把这些时间也用来卖煎饼,延长营业时间。

B,C,D也如法炮制,所以三里屯卖煎饼的这批人都增加了生产效率,延长了营业时间,因为这些策略调整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利润最大化

而商人们的这些**“利己”**行为的附加作用就是 提高此产品的市场供给量

调整策略使利润最大化

反应一的结果就是,原本已经在营业的煎饼摊主提供了额外的供给量

####反应二: E原本也想卖煎饼的,但是由于他的原材料进货渠道比较弱,导致他的煎饼成本高达5元,售价6元,利润只有1元,每天拼了命也就200块钱,还不如在家啃老呢,所以就没干。

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,煎饼价格涨到了10元/个,那么他的利润提升了5倍,所以马上就干起了煎饼摊。

F本来是干程序员的,700元/天,当他发现卖煎饼的大爷每天可以赚2200元时,毅然决然的辞去996的工作,自己当老板卖煎饼去了。

如果发现有利可图,潜在供给方就会加入煎饼市场

反应二的结果就是,原本没打算经营煎饼摊的人,经营起了煎饼摊。提供了额外的供给量。

#####所以,价格上升市场的反应为:供给量升高。

####二、价格下降,市场的反应

通过上面的例子,可以很容易联想到,如果价格下降了,企业的反应如何。

**反应一:**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会降低,工作效率自然就会降低。

拿煎饼卖家A来说明,价格下降,利润下降,老爹分红就会下降,当分红少于4000元/月(保安的工资)时,卖煎饼的机会成本就会比做保安的机会成本高了,明智的老爹会选择退出煎饼的工作,回归保安,那么煎饼卖家A少了人手,效率下降,供给量自然就下降了。

如果是多产品的企业,还会导致调整产业结构,降低机会成本高的产品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,转而投向机会成本低的产品部门,已实现利润最大化。

假设我有一个工厂,这个工厂有两个生产车间,一个专门生产钢笔,一个专门生产铅笔,每个车间至少要有2个人才能正产生产。 我还有10名工人,平均每名工人每天可以生产100支钢笔或者200只铅笔,那么我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下图: 成产可能性曲线 这条粉红色的线就是 生产可能性曲线(表示可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,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)。 A点:表示0个人生产 0 支铅笔,10个人可以生产 1000 支钢笔。 B点:表示2个人生产 400 支铅笔,8个人可以生产 800 支钢笔。 C点:表示5个人生产 1000 支铅笔,5个人可以生产 500 支钢笔。 D点:表示8个人生产 1600 支铅笔,2个人可以生产 200 支钢笔。 E点:表示10个人生产 2000 支铅笔,0个人可以生产 0 支钢笔。 由于每个车间至少要有2个人,所以A点和E点是无效的点(市场变幻莫测,你无法预知明天是钢笔收益更多,还是铅笔收益更多,所以不赚钱的产品也要低负载生产,以免行市改变后无法及时组建生产流水线)。 当每支钢笔的价格 > 每支铅笔的价格的2倍时,生产钢笔的利益是最大的,所以就是用点B的分配模式; 当每支钢笔的价格 < 每支铅笔的价格的2倍时,生产铅笔的利益是最大的,所以就是用点D的分配模式; #####这就是根据商品价格的变化,调整产业结构,进而影响供给量的例子。

**反应二:**部分企业没有利润或者利润为负,短期会选择停止生产,长期会选择破产。

如果价格回归到6元/个,你猜猜煎饼卖家E还会不会继续卖煎饼?他会选择停产,但还不会彻底放弃,他要再观望一阵,毕竟租用的三轮车,买的煤气罐,建立的关系网还有摊煎饼这门手艺都齐全了,丢了实在太可惜了。 但如果这个低价状态持续半年,他就一定会抛售煎饼相关的一切,理由很简单,租用三轮车会持续付费,维系人际关系更需要精力和金钱的投入,耗不起。

####所以,价格下降市场的反应为:供给量降低。

通过以上这些分析,可以得出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:

价格上升,供给量升高; 价格下降,供给量降低;

煎饼市场的供给曲线

在清楚了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后,还需要了解其他因素对于供给量的影响。

它们是:投入品价格、技术、预期、卖者数量

注意,由于供给曲线是供给量关于价格的曲线。这个曲线中只体现供给量和价格的对应关系,所以其他的影响因素(投入品价格、技术、预期、卖者数量)只会造成供给曲线整体移动。

分析时要注意:保证其他影响因素不变。之前提过调音台的例子。

####1. 投入品价格

说白了就是产品的成本。

比如面粉涨价了,价格如果保持不变(注意了,研究投入品对供给的影响时,其他变量要保持不变),就会有一部分商家选择短期停产,长期破产的决定。正如煎饼卖家E一样,无利可图我为什么要做呢?

如面粉降价了,你应该知道是什么结果了吧。 如果投入品涨价,只有商品价格更高时才能保证供给不变,供给曲线向上移动。 如果投入品降价,只有商品价格更低时才能保证供给不变,供给曲线向下移动。 举例来说, 我之前煎饼卖6元,成本4元,我获利2元, 如果成本变成了6元,价格只有涨到8元的时候才能保证我依然获利2元,这样才能使我继续保持现有的生产状态。 如果成本变成了2元,价格只有降到4元的时候才能保证我依然获利2元,这样才能使我继续保持现有的生产状态。

投入品对供给量的影响是: 投入品涨价,供给量降低,供给曲线向上移动; 投入品降价,供给量上升,供给曲线向下移动;

####2.技术

你肯定听过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,做煎饼的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,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量,这个道理小学生也懂,就不细说了。

技术对供给量的影响是: 技术进步,供给量上升,供给曲线向下移动;

####3. 预期

如果煎饼商人们预期煎饼过两天会涨价,那么他们会把煎饼存储起来,减少当前的供给量,等到价格上升到理想状态在出售。同样,如果预期之后一段时间商品会降价,会在还没降价之前多生产,多销售。

预期对供给量的影响是: 预期涨价,供给量降低,供给曲线向上移动; 预期降价,供给量上升,供给曲线向下移动;

####4. 卖者数量

卖者数量越多,供给越多,卖者数量越少,供给越少

注意,这一块和前半部分提到的“价格变化,引起卖家数量变化,引起供给量变化”的情况有点冲突,这是我可刻意为之的,而且必须强调,《经济学原理》中,并没有把“价格上升,引起卖家增多”这一影响添加到“价格对供给的影响”中,是我自作主张加进去的,我来解释下两种“卖者数量引发的供给变化”的区别。

第一种:“价格变化 => 卖家数量变化 => 供给量变化”。 首先这个结论肯定是符合实际的,并且在这个关系式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到因果关系为:“价格变化 => 供给量变化”,而“卖家数量变化 => 供给量变化”体现的是相关关系。所以,价格变化引起的供给变化的情况中,包含了一部分的“卖家数量变化”的情况,所以此类的“卖家数量变化”的情况引起的是图形上供给曲线的变动,而不是移动。

第二种:“卖家数量变化 => 供给量变化”。(即是 4.卖者数量) 这种要体现的是,在商品价格、投入品价格、技术、预期不变的情况下,卖家数量变化引起的供给量变化。有这种情况吗?有。 比如E在煎饼价格为6元/个时获利太少不愿意干,突然有一天,他的老妈得了重病,一下就把家里的继续花光了,为了给老妈治病,哪怕是挣得少也得去干,因为他已经不能在家啃老了。卖家的数量就变多了。

预期对供给量的影响是: 卖者数量上升,供给量降低,供给曲线向上移动; 卖者数量降低,供给量上升,供给曲线向下移动;